师父落座、徒弟行礼、敬茶……6月25日上午,北京国家植物园芹溪茶社·凹晶馆的小院内,夏风阵阵,树影婆娑,国家级非遗项目“曹氏风筝”传承拜师仪式在此举行。
拜师仪式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孔令民正式接纳北京曹雪芹学会的六位成员——位灵芝、胡鹏、顾以诺、周哲、王彬、闫功为徒,守护源自曹雪芹的匠心文脉。面对各位弟子,孔令民满怀喜悦,“风筝只是一个载体,但其中凝聚着各类民间民俗艺术要素。我们不是单纯做风筝,而是要通过这个载体开发更多可能性,将文化艺术、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融入实际功能。”他表示,“曹氏风筝”是海淀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的古老智慧,让“曹氏风筝”作为代表性文化符号走向世界,是他的心愿。
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是孔令民的弟子之一,她深情回忆,大约在2004年至2005年,她曾采访孔令民的父亲孔祥泽先生,收集整理他于1943年抄录、并毕生研究《废艺斋集稿》的历史材料,这项工作持续了十几年。“后期,面对年逾九旬的孔祥泽先生,我深感紧迫,基本每周都去拜访。孔老传授我《易经》知识——他强调这是理解曹氏风筝精髓的钥匙。” 而技艺精湛的孔令民,是复制《废艺斋集稿》中风筝的关键人物。
2019年11月起,位灵芝与胡鹏、顾以诺、马兰、秦伟等人开始跟随孔令民学习,他们经历了从“劈、刮、烤、扎”处理竹子,到掌握“扎、糊、绘、放”风筝四艺的漫长过程。这中间充满挑战:每个人都被割伤过手,被502粘住过手指,一天劳作后常常腰酸背痛、胳膊抬不起来。
“手艺是时间。”这句质朴的话语,是孔令民在废艺斋工坊反复强调的箴言。参加完拜师仪式的与会者纷纷来到位于北京曹雪芹文化中心二层的废艺斋工坊,体验“曹氏风筝”的绘画技艺。孔令民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亲自上阵辅导,讲解如何上色、如何晕染,他一再说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要循规蹈矩。而体验者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手持毛笔涂色、晕染,每个人眼中都满含惊喜。
事实上,已至耄耋之年的孔令民已连续5年几乎每周都来此授艺。从劈竹扎骨到彩绘裱糊,学员们以重复的练习丈量时光的深度,终凝成这场名为“玩物养志”的深情告白。“玩物养志——曹氏风筝传承成果展” 正在北京曹雪芹文化中心微展厅举办,向观众免费开放。展览以“师于万物”为脉络,让观者透过风筝的弧线,重拾曹雪芹笔下“以艺载道”的哲思。
展览更如同师徒之间的对话,感人至深。孔令民的作品《串凤凰风筝》《串担子风筝 蜈蚣》,细腻传神,美妙绝伦;废艺斋工坊学员自2021年至今创作的十余件风筝作品也得到珍视,而习作过程中那些普通又珍贵的细节——长短粗细不一的竹篾、反复修改的纹样草稿、扎制失败的纸鸢骨架……无声地重复着孔令民的那句“手艺是时间”。
记者:路艳霞
天创优配-配资公司排行-厦门股票配资开户-免息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